此外,還有多位新能源車車主表示,在公共區(qū)域內常常會出現燃油車占位充電樁車位的現象。有時候燃油車主看到新能源車主前來充電也會愿意讓位,但更多時候則是無法找到燃油車車主本人。
為了方便充電,大多新能源車車主手機上都有數個充電APP,并且隨身攜帶數張充電儲值卡,因為各家充電樁公司支付系統(tǒng)不一。在私人充電樁方面,物業(yè)準入和電網準入則是很多新能源汽車消費者難以逾越的“兩座大山”,自行“飛線充電”是常態(tài)。
“我們也知道自行扯線充電不安全,但是沒有辦法,小區(qū)里不讓安裝私人充電樁。小區(qū)周圍公共充電樁不通電是擺設。”上述比亞迪秦車主坦言。
“充電樁分為快慢充,快充擔心對電池傷害。慢充時間久,停車費加上充電費也是不小的花銷,有的地方還會收取服務費。最重要的是,如果充電地方離家遠,要一直在停車場等待,用車成本太高。”比亞迪唐車主如是說。
記者下載了6個充電APP進行體驗,根據其中一款APP的指示,找到的充電樁都在小區(qū)里,非住戶無法使用;個別APP則總出現閃退的現象,用戶體驗較差;還有APP指示出的充電樁則多顯示處于離線狀態(tài)無法使用。
充電樁使用率低
不少新能源車主都嫌充電樁不夠用,但實際上,充電樁數量仍在持續(xù)增加,只是大部分公用充電樁被閑置,成了“僵尸樁”。
根據此前國家能源局、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聯合編制的《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(fā)展年度報告2016-2017》,截至2016年12月,我國公共類充電基礎設施建設、運營數量接近15萬個,中國充電基礎設施公共類充電設施保有量全球第一。
根據公開資料,目前北京公共充電樁數量最多,為21940個;廣州緊隨其后,為21108個;上海則以16444個位居第三。但在實際使用中,車樁矛盾依然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