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幻導演的此般想象顯然不是無根之木。65年前人工智能之父圖靈提出的“圖靈測試”正被人工智能研究者一次次逼近、突破。1997年深藍計算機擊敗世界棋王卡西帕羅夫;2001年印度Techniche節(jié)上超過一半的測試者在為期4分鐘的鍵盤交流后相信機器人Cleverbot是人;2011年超級電腦“沃森”打敗了人類,站在了與人類智力競賽的最高領獎臺上;2014年英國皇家學會組織的圖靈測試比賽中,一個名為尤金·古斯曼的“13歲烏克蘭男孩”成功地讓測試專家認可“他”的身份,事實上尤金只是一個計算機程序。
近10年來全世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金投入以及該領域實現(xiàn)的一個又一個突破性進步,讓人們相信智能機器人具有無限可能,未來學家雷蒙德·庫茲韋爾樂觀預言: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的“奇點”將在2045年到來;一部分人群也開始警惕、憂慮人工智能的潛在威脅,霍金不久前發(fā)出了“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終結者”的斷言。
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,人工智能的現(xiàn)實研究正急速前進,走在前面的機器人電影日后會怎樣演繹人類與機器人的相處,或許可以從現(xiàn)實初窺端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