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目前主流的金屬3D打印采用的是激光或者電子束燒結技術,而使用高能量的激光或者電子束掃描金屬粉末床,使金屬粉末熔化然后粘結在一起冷卻成型進而逐層打印。然而,這項技術或許將逐漸被淘汰掉。近日,美國西北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開發(fā)出了一種全新的金屬3D打印方法,可以說完全顛覆了以往的技術,它完全摒棄了激光或者電子束,而是采用了一種特質(zhì)液體油墨和常見的熔爐分兩步進行,第一步的成形方法和常見的FDM非常類似。
這個科研團隊發(fā)明了一種混合了金屬粉末、溶劑和彈性體粘結劑(一種醫(yī)學領域經(jīng)常會用到的聚合物)的特殊油墨,這種油墨可以在室溫條件下直接用噴嘴擠出瞬間凝固,而其中因為使用了彈性體粘結劑,所以在這一階段打印出的3D對象可以高度折疊或彎曲成更加復雜的結構,并且可以高達數(shù)百層厚而不至于坍塌,然后將已經(jīng)形成的3D結構放在普通熔爐內(nèi)進行燒結,金屬粉末經(jīng)過加熱則會融化永久的粘結在一起。
傳統(tǒng)激光、電子束燒結雖然能形成極強的金屬3D結構,但其成本高昂且耗時,而像一種中控的零部件使用這種方法還有一些限制,其次,用激光逐層加熱的方法會在不同的區(qū)域產(chǎn)生加熱和冷卻的應力,破壞打印對象的微觀結構。而使用這種新方法,在熔爐內(nèi)進行加熱確保了均勻的溫度和致密結構燒結,不會產(chǎn)生翹曲和開裂。并且,它可以一次使用多個擠出噴嘴,以更快速度打印出高達數(shù)米的3D結構,唯一的限制可能就是熔爐的尺寸了。
NO.4 3D打印人體微器官和干細胞
過去,胚胎干細胞3D打印機只能制造平面排列或簡單的堆積,這被稱為細胞“石筍”。如今,研究者聲稱他們首次開發(fā)出能夠用3D打印技術來裝填胚胎干細胞的方法。他們發(fā)明了一種胚胎干細胞3D打印機,能夠通過逐層構建的方式來裝填干細胞,從而形成所需要的立體結構。
這項研究是由北京清華大學(Tsinghua University)的孫偉教授和費城德雷塞爾大學(Drexel University)的機械工程教授合作進行,他們聲稱可以在可控條件下用3D打印來快速制造胚體,生產(chǎn)一模一樣的胚胎干細胞模塊,理論上這些模塊還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搭建組織甚至微器官。
實驗中,研究者同時還用水凝膠打印了小鼠胚胎干細胞,這種材料與軟性隱形眼鏡的材料屬同類。而且,據(jù)他們的最新研究顯示,90%的細胞能夠在打印過程中存活下來,這些細胞會在水凝膠支架中增殖成胚體,還會分泌健康胚胎干細胞才會分泌的蛋白,而且還能將水凝膠再次溶解獲得胚體。
他們的下一步工作是研究怎樣通過改變打印和結構參數(shù)來調(diào)整胚體的尺寸,以及怎么通過改變胚體尺寸來制造不同種類的細胞。這樣能夠促進臨近的不同細胞同時生長,為在實驗室生長微器官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