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3日,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宣布:來自中國杭州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通過馬云公益基金會,在紐卡斯爾大學設立了名為Ma-Morley獎學金計劃——這筆2000萬美元的獎學金,是紐卡斯爾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規(guī)模捐贈。
這個獎學金的設立,跟馬云少年時在西湖邊的一段際遇、以及一位曾為少年馬云打開世界之窗的澳大利亞人有關(guān)。
(一)
1980年,剛剛打開改革開放大門的中國迎來了一支來自澳大利亞的代表團,這個代表團由澳大利亞·中國友好協(xié)會組織,和當時其他海外代表團一樣,他們的行程主要圍繞中國幾個核心城市,包括杭州。
莫利一家也在其中——父親肯·莫利是一位剛剛退休的電氣工程師,在1970年代加入了澳中友好協(xié)會;母親叫朱迪,他們還有三個孩子:戴維、斯蒂芬和蘇珊。
1980年7月1日,他們來到了杭州。晚上,在西湖邊游逛的時候,一個和戴維年紀相仿的中國男孩走上前來,微笑著,用略顯稚嫩的英語和他們打招呼。
這個十幾歲的杭州男孩,就是馬云。在莫利一家人眼里,這個騎著自行車,到處主動和外國游客招呼,以此來練習自己笨拙口語的少年,是熱情、獨特而上進的。
他突如其來,也帶來了一場不期而至的友誼。但在那個時候,莫利全家都未曾料想到,這個中國男孩,和這場源自西子湖畔的友誼,可以綿延至之后的悠長歲月。
(二)
在那之后,像英語教材中的李雷和JIim Green一樣,來自中國杭州的馬云與來自澳大利亞的戴維成為了朋友,筆友。
馬云開始定期與戴維,以及他的父親肯·莫利通信,并和戴維一樣稱肯為"father"。肯告訴馬云,“把字據(jù)留大點,這樣好在回信時把一些‘糾正’,寫在字距空白處"。戴維解釋道:“爸爸想通過這些細致的糾正幫助馬云更好的學習英語,他也鼓勵馬云說英語。”這樣的通信持續(xù)了五年。